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一代宗師—佛山黃飛鴻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黃飛鴻武功
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樸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圖片和資料來源:
http://www.foshanmuseum.com/WFH/wugong/xson1.htm
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圖片和資料來源:
http://www.foshanmuseum.com/WFH/wugong/son3.htm
工字伏虎拳
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圖片和資料來源:
http://www.foshanmuseum.com/WFH/wugong/son1.htm
鐵線拳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幹,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圖片和資料來源:
http://www.foshanmuseum.com/WFH/wugong/son1.htm
感想
吳小鵬Q^Q
經過今次的大陸考際團,實在令人獲益良多。有內地的3日2夜,同學們彼此之間的友誼更是更上一層樓。大家對彼此之門的認識更深厚,感情也同時遞升。看過黃飛鴻博物館內的各種事與物後,才知道自己其實也只是井底之蛙。沒有聽過博物館的介紹,我也沒有留意到原來黃飛鴻的事績所產生的電影電視,數量原來甚多,使得黃師父的偉績能馳名中外。有博物館內印象最深的,可說是武術表演,當中精彩的演出,使人讚不絕口。表演員有很多都是年紀小小的,但是亦能練得一身好武功。可想而之,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辛酸,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比之下,我們實在應該珍惜眼前的所有,不應再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計劃書
學生姓名
1:陳瀚高(組長)
2:吳小鵬
3:袁沅
4:陳詩潔
5:利樂敏
題目:佛山的英雄-黃飛鴻(參觀黃飛鴻博物館)
上述題目與哪個探究範圍有關?(可選擇多項)
現代中國
教育
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背景資料、相關概念和知識:
黃飛鴻(1847年-1924年),原名黃錫祥,字達雲,祖籍廣東西樵嶺西祿舟村,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佛山鎮,是嶺南武術宗師及名醫,南拳流派洪拳的名家。
探究目的:
對佛山有更深入的認識
焦點問題:
黃飛鴻博物館是否有很多遊客參觀?
黃飛鴻博物館能吸引遊客嗎?
黃飛鴻的愛好者是否想有他的電影上映呢?
假設(如有):
有很多遊客參觀黃飛鴻博物館
有很多人也期盼有一些電影是有關黃飛鴻
暫定探究進程和初步定出之探究計劃:
2009.10 資料搜集
2009.11 擬定計劃書
2009.11.12-14 考察、拍攝、採訪
2009.12 整理資料、剪接
2009.12 完成日期
探究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認識黃飛鴻。
了解佛山的旅遊發展。
認識佛山的文化。
黃飛鴻電影對近代的影響
參考資料:
佛山黄飞鸿纪念馆
http://www.foshanmuseum.com/jd/jd03.htm
黃飛鴻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BB%83%E9%A3%9B%E9%B4%BB
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再現大師風採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48949/49047/3485529.html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無影腳的資料
無影腿,即佛山無影腿,傳說是黃飛鴻的成名技。 在電影中的表現法是先跳起來,在落下中對敵人使用雙腳連續踢擊。
對手無法根據他出腳的預備動作判斷出他會出哪一個腳,故名無影腿。
一說無影腳招式在於與對手摶擊時以拳掌擾亂對方視線,然後出奇不意出腳攻擊對方下三路以增加擊倒對手的機會。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4%A1%E5%BD%B1%E8%85%B3
荔灣博物館
荔灣博物館,成立於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館址是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於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館內嶺南特色的庭院與西式別墅共現完美景致,更有被譽為“嶺南石山奇景代表作”的“石上飛榕”。 2000年9月26日,荔灣博物館二期工程一一西關民俗館正式對外開放,西關民俗館以重建的西關大屋為主體建築,坐落於原館址東側,建築面積278平方米。其成立旨在充分保護、深入挖掘西關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家居擺設、情景陳列局部再現傳統西關大屋的典型模式及西關住家的生活情態和文化景觀。落成的西關大屋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從平面布局、立面處理、建築設計和細部裝飾等方面全方位恢復昔日古老大屋的建築模式和風格。內部陳設以明清廣式家具為主,在樓梯回廊,空置房間等處輔以“西關大屋建築意境”、“西關民俗風情”、“婚嫁習俗”、“節令習俗”等展覽,籍以全面展示以西關大屋為居住載體的西關人家的生活習俗及昔日“西關角”、“住家林”的神韻。 西關民俗館 西關文化,是廣州文化的縮影;而西關大屋,又是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西關民俗館,正是由一間典型的西關大屋改建而成。 繞進荔灣博物館右側,就看到大屋幽幽地立在青雲巷邊。屋墻用一式青磚整齊砌著,並不算龐大的建築,但高高的屋脊墻壁,以及樓梯間、走道回廊、天臺和天井的整體精巧設計,仍讓人有庭院深深的感覺。 跨入那由矮腳吊腳門、趟櫳、硬木大門組成的正門,踏著那紅方磚塊,幽幽的古韻之感油然而生。 民俗館采用三開間布局,正對門口的是正廳(神廳),是供奉祖先和家人聚集的地方,裏面的家具按對稱擺設,桌椅皆是名貴的酸枝制成;正廳前近天井上方前有一用木版拉花秀雕而成的花罩,把大廳和天井分隔開;而正廳上方,還搭建有神樓,用於供奉祖先;正廳後面用屏門圍隔成頭房,是家中最老的長輩居住之處;頭房後是二廳,是家人用膳之處,民俗館在此陳列了多種舊時的常用品,如柚木榨汁機、銅水煲、擂漿盆、搓衣板等,最有趣的是一個大號混水爐,它由全銅制成,在一側燒柴加熱時,另外兩側通過傳熱亦可加熱、保暖,構思之妙令人稱奇。 正廳西側為偏廳,原用於招呼賓客,現作展覽室,墻上的彩色玻璃滿洲窗與古樸的木雕牌匾相呼應,陳列櫃內可以看到三、四十年代的電取暖器、梳妝鏡、照相機、化妝盒、火水燈、鑲銀烏木筷子、紅木司馬尺等物,更妙的是一副黑漆雲吞面擔,令人仿佛嗅到了雲吞面飄香、聽到小販沿街叫賣的吆喝聲。 正廳東側是書廳,擺設仍然依照舊模樣,書桌、書櫃、古董櫃一應俱全,書桌上擺放著毛筆、墨硯,墻上掛著古畫鏡框,透著濃濃的書卷味,一側桌上擺放著古老笨重的留聲機,飄出的幽幽的音樂,應該是周璇、白光她們的聲音了:紅著臉、跳著心,你的靈魂,早已經,在飄飄飄個不停!低婉沈醉,香甜軟糯。那是當時的流行曲呢。 書廳對外設有一個小庭院,幾叢綠色植物或在空中飄散長長葉子,或掩映著院墻的窗,仿佛淡淡幾筆寫意,卻意味悠然;書廳後面還有一個房間,現設計成一個新房模樣,內有新郎、新娘、大妗姐的素像,供遊人參觀;書廳側有一"青雲巷"(冷巷)是舊時女眷、仆人出入之處。 由二廳順木扶手木樓梯蜿蜒而上,可至閣樓,樓梯階數取單不取雙;通道的墻上掛了介紹廣州行、住、衣等習俗及歷史的圖片。閣樓設有兩間房,其中一間小姐閏房,裏面仍擺放小姐常用的物品。當年西關小姐知書達禮,穿衣打扮更帶動時尚潮流。樓道墻上鏡框裏有老照片,重現昔日的西關風情。照片裏的小姐們珠圓玉潤,眉眼秀麗,和現在公認的廣州本地女子偏瘦削的現象很不符合。有俗諺雲: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西關小姐的服飾新潮漂亮,為時人所模仿,就連侍候她們的貼身傭人嬤姐,穿著白褂黑褲、垂著油光水滑的大辮子,也別有風韻。小姐閨房面對天井開著大大的長窗,梳妝臺上猶自擺著美麗精致的化妝盒。當年深閨裏的她們,就這樣一窗與她們無關的風景、一鏡只可自憐的花容,也就度過了一生中的最盛芳華了吧。 另一間房現作為介紹廣州時令習俗的展覽室,展覽品中有一套拜"七姐誕"用的微型木桌椅,人手制作,精巧絕倫。 西關民俗館,可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歷久彌新,不僅道盡了西關大屋的精妙之處,更濃縮了廣州風情呢。 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風、采光等多種功能。如巷子較長,常在中段處加設門洞墻分隔,以墻加層次感。如巷子較長,常在中段處加設門洞墻分隔,以增加層次感。舊時觀念,井水通大海,井泉龍神即海上之龍王,這神以保家人平安。這是一口水井,水井上邊有井泉龍神。 偏廳:家屬生活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墻壁上往往掛有或刻有書畫對聯,體現主人的文化品味和修養。如“滿懷明月,兩袖清風”。“縱有良田萬萬千,有錢難買子孫賢”等。現在這裏作為“西關大屋的建築意境”的展覽廳,對西關大屋和各個細節部分進行解剖和說明 。 倒朝房:賓客的臨時用房。家具陳列較為簡單、隨意。西關大屋的各開間之間,用橫門相通。橫門上往往有橫匾或磚雕之類的裝飾,也有些是做成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欞的彩色玻璃窗,俗稱“蝴蝶窗”,窗頂有圓弧形的灰批模線,很明顯是受了西洋的影響。 正廳:又叫神廳,是全屋的“心臟”,是主要的一個廳堂。這個廳屋脊最高,面積最大,建築裝飾工藝最為講究,氣氛也最為莊嚴。是大家庭聚集、拜祭祖先、決議家庭大事和接待特別重要賓客的地方。 花罩:大廳前近天井處,做有花楣掛落,廣州人稱花罩,是大廳與天井的分割。花楣兩邊垂下,一般只到人高之上,懸垂至地的稱“落地罩”。從圖案、材料及工藝,花罩都構成為很高貴的工藝品。 主房屏門:工藝用材料比其他房間要高貴,屏門上方是神樓,站在廳前要稍微仰視,方可看到神位。這樣的尺度處理,可反應主人家的財力和家世。這裏的家具是全套的華貴酸忮家具,這裏是最老的長輩就座的地方,兩旁則為子孫就座,以廳上方為最尊,這裏俗稱“四幾八椅”。 天井:過去天井多為方形,特別是門官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更強調要方正。天井裏的去水孔,常雕成金線形狀,這與過去相信“水為財”有關,同時兼有隔柵的功能。 廳:大門進來就是門官廳,看門人坐立的地方。這裏還奉有門官神,保佑家人出入平安。俗話說:三廳才到神樓。現在這裏才兩廳,還有一廳:轎廳,由於空間所限,我們把它縮略了。西關大屋典型的平面是“三邊過”又叫“三開間”。正間以廳常為主,從大門——門官(門廳)——轎廳——正廳(又稱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到最後的二房(尾房),形成了一條明顯的中軸線。門官廳、轎廳和正廳、每個廳都由一個金字頂組成,每個金字頂叫—“進”,西關大屋由多“進”組成。正間兩側為書偏,主要有偏廳、書房、樓梯間等,基本上是左右對稱布置。 書房:作為主人讀書、教子的地方,擺設有文房四寶、書籍、古玩等,高雅別致。前面往往有一個清靜幽雅的小庭院,內部種植各種名貴的花草樹木,多栽植在1米左右高的轉砌花基上,有意讓植株的枝葉能盡快的伸出窗外,以接受更多的陽光和美化環境。這種場景的布局顯得“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歷久彌新。” 主人房:現在作為“婚嫁習俗”的展覽房,反映獨具特色的西關婚嫁風俗,延續中原傳統,西關的婚嫁習俗極盡豪華、隆重。新廊新娘披紅掛綠,賓客如雲,禮品擔、禮品盒放滿房間。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清末民初,新人除進行中式婚禮外,還得往往穿上西式婚紗禮服拍照留念。 樓梯間:樓梯間向大家展示了一些西關大屋的日常生活用具,各具用途。 樓梯:古式大屋全部用木樓梯,總步級取單不取雙。走道回廊展出關於荔灣衣、住、玩等方面的民俗。 衣——有俗諺雲: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西關小姐的服飾新潮漂亮,為時人所模仿。還有當時西關打工一族女嫲姐的服飾,也頗具特色。時人還喜穿木履和伯父鞋,當時西關有一部分靠釘木履和伯父鞋為生。 住——除了西關大屋傳統民居外,還有西式小洋樓、石屋、騎樓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滲透。 玩——“荔枝灣遊河”,每到傍晚,西關人乃至廣州人坐著小艇暢遊荔枝夾岸的荔枝灣,吃艇仔粥,打牌,聽粵劇,與朋友同遊,高雅者吟詩作對,情趣無限。 帶有女兒墻的天平臺:在南方天氣悶熱潮濕的情況下,天平臺在生活上很有實用價值。日常曬晾、乘涼、栽花、養魚以及七夕乞巧和中秋賞月等活動,都在這種天平上舉行。 少爺房:設有節日習俗的展覽,以了解西關獨特的西關節日習俗。春節的舞獅、中秋的互贈月餅,昔日乞巧節“針穿七孔”等皆是節日習俗之一。 小姐樓:西關小姐的閨房擺設精致、文雅,充分體現了小姐們舒適的生活和高雅的品味。床的雕工異常精湛,令人回味無窮。 飯廳:西關大屋的飯廳(就是剛才說的二廳),家具擺設較隨意。天窗是較特別的窗子,靠垂吊下來的繩子拉動啟閉,兼有通風、采光的雙重作用。 長輩房(神後房):為最老的長輩居住的房間,家具陳設一般隨主人的喜好。
南風古灶資料
據歷史記載,佛山陶瓷基地形成於唐宋,至明清最為發達,“石灣之陶遍兩廣旁及泯外之國”,深受人們的歡迎,嬴得了“石灣瓦,甲天下”的聲譽。石灣以前燒窯以龍窯為主。建國以后,相繼出現了倒焰窯、輪窯、多孔窯、隧道窯、電窯、輥道窯等。
龍窯一般依山坡而建,亦少有在平地壘筑高台建就,取其傾斜順應火勢,宛似一條巨龍從天而降,因稱“龍窯”(石灣人舊稱窯為“灶”)。在清代石灣陶業全盛時期,共有窯灶107條。現在石灣陶瓷生產均採用先進窯爐,龍窯公存三條,南風古灶是最古老之一。
南風古灶的爐口正向南方,窯尾有榕樹成蔭,每至復日,涼風習習,故名為“南風灶”。南風灶在漫長歲月中,不斷生產亦不斷修葺。現在的煙囪是近代才加建的。
現窯體總長37.8米,窯牆外寬6米,窯內寬平均2.3米。窯面有火眼34排(每排5個),行活稱一排為一下火,共34下火。火眼作為燒窯時投放木柴之用。
窯側有灶口4個,用於產品出入。南風灶以前以燒制大盆類產品為主,現為工廠燒園林花盤產品。
資料來源: 人民網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48949/49047/3485830.html |
佛山祖廟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為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祖廟原叫「北帝廟」,在北宋時興建,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因歷史久遠,又居佛山各廟之首,所以叫「祖廟」。經過多次修輯和擴建,有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靈應祠、慶真樓等建築,很有嶺南的風格。
祖廟建築裝飾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屋樑脊柱上有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石灣陶塑人物;牆壁上有精巧細膩的磚雕、灰塑;廟殿有雕塑精湛的木雕;錦香池有蛇龜的石雕;大殿有銅鑄的銅鐘、銅爐、銅鏡,還有數千斤重的北帝銅像。
祖廟顯示了佛山的精湛工藝,是集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廟的古建築,是佛山著名的古蹟。
黃飛鴻資料
生平
黃飛鴻於公元1847年(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生於中國廣東佛山,其父黃麒英為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自五歲習武,得家技真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為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黃飛鴻年輕時曾在佛山、廣州一帶賣武。1863年留在廣州第七甫為銅、鐵行工人授武。之後為三欄行(果、菜、魚欄)工人武術教練。1868年起在西關設跌打醫館。從此偕徒在在佛山及廣州一些場館中、如在佛山政橋盧九叔的蟀場任"睇場"(現場保鏢)。
除了武術外,黃飛鴻同時精於醫藥。黃於1886年在廣州仁安裡設寶芝林醫館,贈醫施藥,救治病人。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發動暴動,西關一帶大火,寶芝林燬於一旦;加上早前(1919年)兒子漢森被人暗算慘死。黃飛鴻深受打擊,鬱悶成疾;於同年12月在廣州方便醫院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身後事頗為蕭條,家人甚至無錢買棺,多虧過去受其恩惠者出資才將其埋葬於廣州白雲山下。其妻莫桂蘭與黃的兩名兒子,及黃飛鴻徒弟林世榮、鄧世瓊移居香港,開館授徒。
黃飛鴻結過四次婚,除元配外皆為續娶。最後一名妻子莫桂蘭於1982年11月3日於香港逝世。黃飛鴻有四子,當中黃漢森最得真傳,惜年少時被暗算慘死,之後黃飛鴻不傳兒子武術。
有流傳說黃曾經為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任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更隨劉赴台抗擊日軍,之後又任廣東民團總教練。惟正史從未見及此段敘述,劉永福自己亦從未提及認識黃氏,遑提二人交情深厚云云,此疑為後人杜撰。黃飛鴻的絕技有:雙飛鉈、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等。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電影形象
林世榮的徒子徒孫中,不少人日後成為電影業中人,其中較為人熟悉的有武術指導劉家良,其父劉湛便是林世榮之弟子。五、六十年代香港便已拍攝了接近八十套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當中黃飛鴻一角,除了兩套為白玉堂,俱由關德興擔當;而奸角幾乎全部由石堅演出。故港人常稱關德興為「黃師傅」;形容大奸大惡亦有「奸過石堅」一詞。之後成龍、劉家輝亦有演過少年時期的黃飛鴻。近年徐克拍攝黃飛鴻電影更非常成功,黃飛鴻一角多由李連杰擔任。
以黃飛鴻為主題拍攝的電影已經超過百部,形成黃飛鴻系列影視,黃飛鴻廣為人知主要來源這些影視劇。
出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BB%83%E9%A3%9B%E9%B4%BB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武術
武術運動由踢、打、摔、拿等動作,按一定運動規律組成。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套路有拳術和器械的單人套路練習和兩人以上的對打套路練習。對抗有散手、推手、長兵(器)、短兵(器)等項目。
來源:http://www.chiculture.net/1402/html/a01/1402a01.html